現在,請跟著應急哥一起來了解一下,什么是繩降?怎樣參與這項運動才安全:
繩降源自高山探險下撤保護技術,在搶險、運輸和軍事突襲行動中也經常使用,后來演化成與攀巖、蹦極類似的極限戶外運動項目。現在它已分化成崖降、樓降、橋降、溪降等類別。速降是在教練的指導與保護下,借助景點的自然落差,利用繩索由巖壁頂端下降,參與者可以自己掌握下降的速度、落點,以到達地面。雖然并不需要嚴格的專業技巧,但參與者必須克服對高度、速度的恐懼,具備勇往直前、堅持到底的決心。
這里紙上談兵,拋磚引玉聊點個人理解,請大家斧正。打算從器材、保護、基本注意等方面瞎扯一下:
器材:
丙綸安全繩的主繩:這個是繩降運動最基本的裝備,沒這玩意只能跳崖或者無保護下攀,前者不用學,后者比往上爬難得多。我們常用的繩子分動力繩和靜力繩,動力繩多用于攀巖、攀冰運動,而靜力繩則用于洞穴探險、溪降、巖降、救援等。常用規格10.4mm左右,最大拉力34KN。
丙綸安全帶:這個是繩降三寶裝備之一,穿在攀登者身上,承載因攀登者脫落或下降而產生的重量和沖力。安全帶的腰帶為受力部分,其余腿帶等則為了舒適、便利而設計。而安全帶也分全身式和半身式的安全帶,不同規格、不同品牌其格式也不一。
保護站(錨點):這個很沒定勢,也許是現成的膨脹螺絲掛片甚至鐵柱欄桿,也許是樹枝灌木叢,也許是石頭上天然的突起和孔洞,也許是需要用巖塞固定的石頭縫隙,也許是自己用冰錐在冰上打的穿繩洞,也許是主繩直接連接的大樹什么的。沒有它,你就等著享受免費飛機的感覺,同時它的使用原則是:多點或一用一備。錨點和主繩盡量避免和巖石摩擦,有突起石棱和設備摩擦的地方,必須在石頭或設備上墊保護層,最簡單就是自行車內胎和破布,下降時也盡量別左右擺動放置切割繩索扁帶。再給個建議,做完錨點后,拉緊主繩,看看都連接好沒有,這種低級到極點又足以要命的錯誤偏偏就發生過,另外拉緊后也能看清系統是否受力平衡,有無切割摩擦等等。